地方文化
淮安史略 历史名人 地方文化 名胜古迹 记淮佳作 淮安美食 名优特产
地方文化(2017年10月已归档)
远去的淮安老行当
时间:2016-03-21  来源:hadqw
创新。许多老行当退出了市场,人们只有参观民俗博物馆等场所,才能看到仿古的“粮行、药店”等行当的柜台、货架及实物、用具等等。
笔者系地方文史爱好者,闲暇时拜访了一些喜欢谈古论今的老人,又查阅了相关资料。撰写此篇拙文,以寄托人们对农耕时代事物的怀念。
粮行: 民国年间,淮安区的粮行分布在淮城南门外堂子巷、东门外闸口、下关、北门河下和河北,粮行都靠近涧河与市河附近开设,以便运输。其中以南门外最为兴旺,较大的集镇如车桥、平桥、钦工等地也有粮行。粮行分为米行和杂粮行,代客买卖,卖客为农户,粮贩和地主;买客为市民、零售米店、粮贩,还有磨坊、粉坊、油坊和豆腐坊等,一般是当面议价,钱货两讫。
油行: 油行开设在河下市河程公桥以北的河北街,城内南门口一带,约二三十家。随行就市、代客买卖,以豆油、花生油为大宗,小磨麻油为上乘,菜籽油次之,大槽麻油又次之。货源来自淮安北乡和淮阴县(区)五里庄、大兴庄、丁集和老张集等地的油坊,也有远从山东郯城运进。至今河北街的部分农户还世代沿袭经营黄豆等油料生意。
渔行: 靠近运河边,得交通之便利,渔行从渔户手中收购鲜鱼活虾、螃蟹、甲鱼等水产品。旧时没有冷藏储运设备,夏天以外的季节,渔行便将收购的鲜鱼剖开肚子,不刮鱼鳞,取出内脏后,放进底层有冰块的竹编鱼篓,鱼篓外面再罩上蒲包,搭乘客班轮船运往苏南、上海等地销售。西门外北角楼、西门街西首靠近城门口的地段开设两家渔行,这两家当年经营渔行的旧址,均为百年老屋,至今尚存。
猪行: 南门外涧河南侧的珠市街,清《山阳县志》记载的街名、市口中,原街名为“猪市街”。民国时期,淮安县有一任县长认为此街名不雅,改称珠市街。此街周围有几家为买卖生猪,提供交易的服务场地,即俗称的“猪行”。因而猪行附近居住以屠宰业为生的“淮城屠宰业五大户”之一的武氏家族几十口人,至今武家的后代中,还有沿袭此业杀猪卖肉。
车行: 民国初,人力车开始在淮安出现,一拉一坐,车夫单衣赤足,坐者衣着华丽,尊卑分明。车上装有活动车蓬,随意起落;车门挂以布帘,可避风雨日晒,有时布帘还作“怀抱琵琶半遮脸”的特殊用途,如坐者是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和新婚不久的俊俏媳妇,布帘就多为放下。车篓多为黄色,仅坐一人,称“黄包车”,亦称“东洋车”。起初数量较少,多为富商阔爷常以坐黄包车摆阔气。随着黄包车数量增添,黄包车又替代了闺女出嫁坐的花轿。车夫多为城镇贫市民,黄包车为车行老板拥有,车夫租车拉客。车行有的也指制造黄包车的小作坊,如老西门大街东首的“吴曰记车行” 就是专门制造和维修黄包车,脚踏车的小作坊。
脚行: 清末至民国时期,淮城的四城门至乡间集镇,凡交通要道或行人较多之处,必有毛驴可租乘的地方,即“脚行”,以驴代脚称之“脚驴”,其时主要供城乡商旅雇用。脚驴系常见的小毛驴,性情驯良,套上笼头嚼嘴,背上覆以坐垫,腹部系以肚带,供人乘骑。而赶驴者多为乡间少年或壮年农民,手执小皮鞭,紧跟驴后,随骑驴人的快行,赶脚的便打得驴快步前奔,自己只好紧贴驴后,快走甚至小跑,好不辛苦,谓曰“赶脚”。淮安的一句俗语:“骑驴不知赶脚苦”就源于此。脚驴直至建国初才退出乘坐的交通工具行列。
洋行: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3月1日,日军侵入淮安城,两年后(1941年),日商纷纷来淮开办洋行,仅响铺街(今镇淮楼西路)就有5家之多。他们多自备汽车,输出粮食,运进洋货(即日货),以达到“以战养战”目的。当时淮安城乡日货充斥市场,农付产品大量外流,淮安人民经济遭受到严重破坏。抗战胜利,日商在淮的这种掠夺性的贸易活动才寿终正寝。
土行: 即为死者从弥留之际,为其穿寿衣直至去世后,下田安葬。提供殡葬一条龙服务的行业,俗称“土行”。由于世俗偏见等因素,很少有人涉及此行,从业者多为家族世代相袭。
牙行: 旧时提供场所、协助买卖双方成交,俗称“开行”。(今市场服务中心的前身)开行人心算、珠算极端快捷。旧时有树木、柴草、生猪等交易的地点,开行人肩上扛有大秤,为买卖双方定下成交价格,成交后收取俗定的手续费。开行人以“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一手托两家,公平交易”。为行业准则。此外牙行还有计数通用的“苏州码子”。
柴行: 旧时淮城市民家中既没有煤炭炉,更没有现今的液化气和管道天然气,烧茶煮饭都用大锅灶、瓦锅腔。西门外南小街,运河迎水面的堆堤上,有2、3家开设的柴行。柴行卖的芦柴都是宝应湖、白马湖出产,用木船装运来的。柴行还卖红草、稻草、麦秸、豆秸、棒头(玉米)秸和加工好的木柴头,市民烧锅的燃料多数人家都从柴行购买。此外红草、麦秸还用作草房屋顶做苫草的材料。
八鲜行: 淮城西门外运河东堤,靠近文渠的渠首鸡心闸旁,有专门买卖山芋、山药、胡萝卜、红萝卜、大蒜头、黄芽菜等品种的店铺,俗称“八鲜行”。
揽面行: 如今许多人不知揽面行,是个什么行当,揽面行即饺面店、包子店的别称。旧时淮地有句俗语“有爹有娘不学揽面行,没爹没娘才进揽面行”。形容学此行手艺的辛苦程度,徒弟进门后,挑水、烧火是必不可少的,寒冬腊月每天天没亮都要去河里挑水,盛夏酷暑坐在锅膛前烧火,别人还在睡梦之中,揽面行的人就顶着星星,忙着揣面、擀面条、打馄饨皮、生火烧水、蒸包子赶早市,一到天冷揣面,沾上碱水的双手全都裂开了。
                                                                  (章来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