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概览
地理位置 历史沿革 地形地貌 区划人口 县区概况 自然资源 淮安大事纪要
淮安概览
淮安概览
时间:2023-08-11

清江浦区

【基本情况】  清江浦区是淮安市主城区,东与淮安区接壤,南与洪泽区毗连,西、北与淮阴区隔淮沭新河(二河段)和古淮河(废黄河)相望。全区面积420平方千米(区政府实际行使行政管辖权面积247.2平方千米),辖2个镇、14个街道、81个城市社区和51个行政村(含18个村居合一组织)。2022年末,有户籍总人口59.43万人,常住人口58.97万人。主导产业有生物医药、绿色食品、锂电能源、现代物流、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等。名特优产品有淮安红椒、淮安大米、淮安黑猪等区域公共品牌及浦楼酱醋、淮香食用菌等。风景名胜有古淮河文化生态景区、里运河文化长廊清江浦景区、钵池山公园、周恩来童年读书处旧址、苏皖边区政府旧址和清晏园等。年内,清江浦区蝉联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综合实力百强区、投资潜力百强区。

【地方经济】2022年,清江浦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2.7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7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76.3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11.6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1:25.1:72.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9927元(人口数按区平均常住人口核算),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7830美元(1美元兑6.7261元人民币)。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9亿元。年末,全区有内资非私营企业2892户,注册资本2873.6亿元;私营企业22604户,注册资本2212.38亿元;个体工商户93833户,注册资本92.52亿元。

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64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8.2亿元,林业总产值0.25亿元,畜牧业总产值4.14亿元,渔业总产值1.71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2.34亿元。粮食总产量9.5万吨,蔬菜及食用菌总产量37.16万吨,肉类总产量1.17万吨,禽蛋总产量1.28万吨,水产品总产量0.49万吨。林木覆盖率25%。农机总动力20.46万千瓦,全年机耕1.89万公顷、机播1.68万公顷、机收1.54万公顷,实施机插秧0.48万公顷,实施机械化秸秆还田0.78万公顷。

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完成工业投资90亿元,比上年增长45%。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9.99亿元。其中,私营企业产值占比72.6%,实现营业收入167.96亿元。江苏省金象传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等3户企业获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科圣化工机械有限公司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全区有具备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68户,建筑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6.8%,签订合同额比上年增长11.3%,从事建筑业活动的平均人数同上年基本持平,实现建筑业增加值61.03亿元,可比价增幅8.5%。

服务业  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11.66亿元,比上年增长2.7%,占GDP比重72.8%。新注册服务业企业3931户,比上年增长8.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9.01亿元,比上年下降0.4%。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销售中,粮油、食品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日用品类等基本生活消费类商品销售额分别增长16.2%、-5.1%、-8.4%;金银珠宝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汽车类等升级类消费类商品销售额分别增长2.7%、-5.0%、-11.5%。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0.1%。其中,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45.2%,建安工程投资比上年增长34.9%,民间投资、高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占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74.4%、15.8%。新入库10亿元以上项目9个,总投资34.36亿元的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清江浦段开工建设。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195.4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1.0%;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77.17亿元,比上年下降32.2%。

国内贸易和开放型经济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9.01亿元,服务业增加值511.66亿元,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42.75亿元。华信Mall、梦乐城、融创广场等商业综合体项目开业,引入品牌首店超50家。中海高端商业综合体、华润万象城启动建设,金融中心入驻企业超230家,获评全省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示范创建区。注册外资实际到账6006.9万美元,比上年下降64.2%。新设外资项目11个,其中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6个,实际到账台资513.25万美元。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42.75亿元,比上年增长16.5%。

旅游业  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480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57.59亿元。御码头运河文化美食中心获评省级旅游休闲街区称号并入选2022年江苏省重点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淮印时光文创园获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称号。古庄牛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精品企业。大运河夜景游航线入选全国首批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清江浦景区、御码头运河文化旅游中心入选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获评全市唯一的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财政  全年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9亿元,比上年下降7.4%,其中,税收收入23.83亿元、下降19.2%,非税收入10.07亿元、增长41.4%。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4.48亿元,比上年下降7.7%,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71亿元、下降27.7%。

【城乡建设】 2022年,清江浦区统筹实施39个中心城市建设项目,改造棚户区6.23万平方米,建设保障性住房3536套,提升老旧小区24个。加快建设大运河百里画廊沿线项目,都天庙历史文化街区入选省首批城市更新试点项目,御码头美食中心等3个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试点项目通过省级验收。投资6000万元的东港体育公园建成开放,古黄河生态休闲带开放连通工程清江浦段全线贯通,明远路、武黄路一期等12条断头路、瓶颈路被打通,西安路片区等4个易积易涝点完成整治。全域推进乡村振兴“三级先导”工程,完成“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古庄牛、后左、三闸3个村建成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杨庙村入选省传统村落名录。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成污水处理设施17个,新改厕所入户率100%,“微循环”推动乡村绿色转型做法获省政府肯定。投资34.36亿元的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清江浦段开工建设,柴米河黄码港段完成改道通水。新增生态河道8条,11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为100%,入选第二批省级水域保护示范区试点。新建城市绿色小客厅2个,新增成片造林261亩,城市绿化覆盖率44%。古淮河生态修复、里运河长廊慢行系统入选全省公众喜爱的高品质绿色空间实践项目。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2022年,清江浦区科技研发投入6.39亿元,向上争取科技项目资金725.58万元。组织27家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获批17家,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到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入库138家。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11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2984人、中级以上职称2533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009人,获批省科技副总3名,引进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51人。

文化  全年新增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三上”文化企业20家,向上争取各类文化资金近1000万元。建成赛珍珠声音博物馆。新建4个24小时翔宇书房,总数增加到29个。培育省级优秀群众文化团队3个。创成省级最美文化空间3个。依托基层文化阵地,举办百场演出进社区、周末大舞台、送戏下乡等惠民活动3400场次。创立“文物会说话 扫码听故事”文化品牌,创作推出《百枚印章雕刻百里画廊》《百米长卷画说百里画廊》《井娃的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举办“非遗线下购物节”“水韵江苏·这里夜最美”现场发布会和“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三大省市重大品牌活动。

教育  全区范围内(含市直学校)有中小学及幼儿园113所,其中幼儿园62所、小学21所、初级中学1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高级中学6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有在校(园)学生115086人,其中学前幼儿18906人、小学学生54786人、初中学生24858人、高中学生16336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200人。有专任教师8428人,其中学前教育教师1443人、小学教师3432人、初中教师2099人、高中教师1401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53人。

卫生  全区有医疗卫生机构272个。其中,医院23个(三级医院6个、二级医院5个、一级医院1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49个(门诊部5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5个,乡镇卫生院4个,诊所、卫生所及医务室112个,村卫生室38个)。医疗卫生机构(含6个市直医院)有床位5941张,每千人口床位数10.42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13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3.04人(不含辖区内市直医院)。

体育 建成清河桥体育公园和延安路高架东、里运河东等四条15公里健身步道,更新安装健身路径70套,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4.2平方米,当年新增统计面积超过80万平方米。举办科学健身大讲堂20场、体育项目培训33场、群众性体育活动166场。创成2所市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所市少儿趣味田径项目特色学校。清江浦区运动队参加省第二十届运动会,获金牌6枚、银牌12枚、铜牌14枚。

居民生活 实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788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51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971元。完成38个民生项目。新增城镇就业8175人,淮印时光文创园获评省级大学生创业就业实践基地。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实现“十一连增”,年内救助各类困难群体14.17万人次。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420户,新增托育机构2家,北京北路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社会保障 全年参加企业养老保险8.48万人、居民养老保险3.75万人、失业保险6.7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增加到43.42万人。有城乡低保2122户3928人,累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2811.89万元。救助临时困难家庭391户,累计发放临时救助金203.58万元。有养老机构17家,机构养老床位1354张,其中护理型床位994张。

生态环境 全区PM2.5浓度34.3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9%;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0.8%,比上年降低1.1个百分点;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各断面水质均达到Ⅲ类水体标准,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质比例100%;2022年期末危废库存量112.02吨。

淮安区

【基本情况】 淮安区位于淮安市东南部。全区面积1452.3平方千米,辖13个镇、3个街道、338个村(社区)。2022年末,有户籍总人口112.06万人。主导产业有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盐化工、绿色建材等。风景名胜有青莲岗文化遗址、淮安府署、镇淮楼、文通塔、周恩来故居及纪念馆、吴承恩故居、漕运博物馆、沈坤状元府等,其中周恩来故里旅游景区为苏北地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年内,淮安区创成第四批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江苏省第十二届双拥模范区、江苏省第二批农村物流达标县。

【地方经济】2022年,淮安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1.14亿元,比上年增长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4.51亿元,比上年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323.98亿元,比上年增长5.5%;第三产业增加值342.65亿元,比上年增长2.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4817元。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1.3:43.1:45.6。工业加速发展,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上年提升0.5个百分点。年末,全区登记私营企业20370户,注册资本1128.46亿元;个体工商户61429户,实有资金数额87.37亿元。实现新增大个体2家,新增列统企业(不含投资)139家。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特大产业项目47个,其中10亿元以上4个,即润阳电子产业集聚平台项目、荣庆传动设备有限公司高端传动设备智能制造设计项目、英利光伏发电有限公司新能源光伏组件项目、中通快递四期项目;新竣工亿元以上重特大产业项目31个,其中10亿元以上1个,即百斯特食品智慧创享产业园项目。

农业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9.2万亩,与上年持平。粮食总产量98.00万吨,比上年增加0.21万吨,增长0.2%。其中,小麦总产量37.95万吨,比上年增长0.9%;水稻总产量58.27万吨,比上年下降0.3%。分季看,夏粮播种面积96.95万亩,下降0.3%,夏粮总产量37.97万吨,增长0.9%;秋粮播种面积102.26万亩,增长0.3%,秋粮量总产量60.03万吨,下降0.2%。全年粮食平均亩产491.96公斤,比上年增产0.96公斤,增长0.2%。年底生猪存栏29.85万头,增长1.8%;出栏53.71万头,增长4.5%;猪牛羊禽肉产量5.57万吨,增长2.6%;禽蛋总产量2.58万吨,增长28.6%;水产品总产量4.93万吨,其中淡水养殖4.58万吨、淡水捕捞0.36万吨。

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0%。其中,轻工业增长13.2%,重工业增长6.4%。分经济类型看,集体工业下降34.2%,股份制工业增长10.5%,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下降8%。民营企业增长12.2%,其中私营工业增长19.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8%。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家。国家电网中全部工业用电量16.1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9.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1.52亿元,比上年增长4.1%;实现营业利润17.8亿元,比上年增长43.5%;年末亏损企业46家,亏损面17%。完成规上工业应税开票销售333.1亿元。累计创成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3家,数量占全市总数的33%,位列全市第一。新增星级上云企业44家,数量占全市总数的27%,位列全市第一。实现具有资质建筑业企业总产值422.86亿元,比上年增长8.3%;竣工产值278.43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具有资质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9亿元,与上年持平。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952.32万平方米,比上年上升1.4%;其中新开工面积971.7万平方米,比上年上升17%;竣工面积1103.26万平方米,比上年上升62%,竣工率22.3%,其中住宅竣工面积945.55万平方米,比上年上升78.8%。

服务业  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42.65亿元,比上年增长2.6%。实现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969999万元,比上年增长42.6%;净服务收入799308万元,比上年增长97.9%;利润总额55100万元,比上年增长166.7%。从事服务业活动的从业人员数 17191人,比上年减少14.4%。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5.8%。按类型划分,项目投资比上年增长23.1%,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24.2%,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25.3%。商品房销售面积100.9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3.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71.9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4.6%。

国内贸易和开放型经济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1.97亿元,比上年下降0.8%,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6亿元,比上年下降1.8%。批发业实现销售额324.74亿元,比上年增长9.8%;零售业实现销售额217.99亿元,比上年增长5.4%;住宿业实现营业额7.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餐饮业实现营业额49.54亿元,比上年增长4%。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4.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协议注册外资额30517.8万美元,比上年下降73.6%。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6102.2万美元,比上年下降5.2%。

交通运输和邮政  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223万人次,客运周转量0.79万人千米。完成公路货运量670万吨,比上年下降3.2%;货运周转量12.79吨千米,比上年增长4.8%。完成水路货运量1196万吨,比上年增长0.08%;货运周转量31.72亿吨千米,比上年增长1.4%。完成港口吞吐量1386万吨,比上年下降4.6%。全区有公路总里程2330千米,其中,等级公路2330千米,高速公路里程81千米,一级公路162公里。拥有公共汽(电)车456辆,客运量223万人次。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淮安市淮安区分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83亿元,同比增长14.02%,其中寄递业务收入3493.58万元。

旅游业  全年累计接待游客117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28亿元。获评2022年全国市辖区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第二批长三角高铁旅游小城。

财政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53.47亿元,比上年增长3.6%。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88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税收收入24.57亿元,比上年下降11.4%。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70.4%。上划中央“四税”(即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18.58亿元,比上年增长0.8%。政府性基金收入62.17亿元,比上年下降13.4%。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91.88亿元,比上年下降11.1%。主要支出中,教育支出17.07亿元,比上年增长3.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03亿元,比上年下降5.3%;住房保障支出10.87亿元,比上年增长2.2%;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90亿元,比上年下降22.8%;农林水支出8.49亿元,比上年下降23.3%。

金融   全年人民币存款余额729.46亿元,比上年增长11.5%,比年初增加75.08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74.86亿元,增长16.6%,比年初增加67.77亿元,增速较上年上升6.8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675.3亿元,比上年增长21%,比年初增加117.4亿元,增速较上年上升7.4个百分点。

【城乡建设】   2022年,淮安区实施37个城建重点项目,总投资159.5亿元。完成棚户区改造新开工8694套(户),基本建成完成6484套(户);保障性租赁住房新开工182套(间)。完成漕运小区、紫金花苑、广电宿舍楼等37个老旧小区及单栋住宅楼综合改造,共116幢楼3566户,总改造面积33.96万平方米。完成百寿坊等10条后街背巷改造。改造关天培路等10条市政道路,打通杜康桥路等6条“断头路”,海棠大道竣工通车。新建城区污水管网3.48千米,乡镇污水管网21.1千米。完成河下茶巷周边环境提升、府前路幼儿园、里运河东堤3号地、城区D级危房改造等6个地块745户21.48万平方米,以及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总户数1285户19.1万平方米征收。完成杜康桥一期、金夏学府、文鼎佳苑、西城花园等8个安置小区5288套房屋的安置结算。完成承恩大道节点环境提升、月湖周边环境整治等重点绿化工程,新建淮安医院北侧游园等城市绿色小客厅10个,新增绿化面积20万平方米。完成罗柳河、新路圩河、新路斗渠、头河、板跳河、城河、广济河、萧湖等黑臭水体及其关联水体整治。打造农村生态河道22条104千米,渠南灌区获评江苏省2022年度节水型灌区。新改建农村公路21千米、农村桥梁16座以及农村公路安防工程504千米。改造农村户厕10100座。新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17座,行政村覆盖率34.7%。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自然村(组)全覆盖,新增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省级试点乡镇2个。完成农房改善1150户。完成省级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11个,车桥镇西官渡社区、漕运镇李庄社区、石塘镇卫东社区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苏嘴镇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苏嘴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获批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

【社会事业】科学技术  2022年,淮安区发明专利授权48件,发明专利拥有量443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56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81家。150余户企业进入“千企升级”培育库,淮安市文善电子有限公司、淮安市鸿富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融昱药业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户、省级11户、市级35户。

文化   年内,中国漕运博物馆获评“江苏省粮油科普教育示范基地(五星)”。遂园书舍、和海棠书屋2家公共文化空间入选省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河下古镇城河步行街入选第三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开展文化进万家品牌活动,组织开展纪念周恩来诞辰124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在漕运博物馆、淮安府署、沈坤状元府、吴承恩故居等景区景点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含线上)50场次,参与群众超10万人次。

教育  年末,全区有各类学校171所,其中普通中学36所、小学54所、幼儿园78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有专任教师10492人,其中普通中学教师4297人、小学教师4070人、幼儿园教师1531人、职业教育学校教师563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31人,另聘请校外教师59人。有在校学生131427人,比上年减少4056人,其中,高中生18969人,减少13人;初中生27945人,减少443人;小学生54813人,减少1740人;幼儿19040人,减少1949人。各类学校招收新生32266人,其中高中生6100人、初中生9469人、小学生7852人、幼儿5273人。各类学校毕业生36194人,其中高中生5918人、初中生9949人、小学生9338人、幼儿7698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巩固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8.6%,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98.49%、优秀率16.23%。

卫生   年末,有各类卫生机构410个(不含诊所),其中医院6个、卫生院17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个。有国家级卫生镇1个、省级卫生镇8个、省级卫生村195个。有病床4739张。有卫生技术人员5386人,其中执业医师1487人、执业助理医师707人、注册护士2158人。

    体育  新建高品质游园10个、体育公园2个、健身步道20千米,新增体育场地面积120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4.02平方米,增幅全市第一。全区万人拥有晨晚练健身点9个,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41人,有健身志愿者2200人。有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体育社团30个、民办非企业组织10个;在体育部门登记备案的体育健身团队720个。经常参加体育健身人口占总人口的44.6%。举办市级以上体育赛事9期。开展500人以上规模全民健身活动12次,开展500人以下规模全民健身活动210项次。淮安市楚州中学女子足球队获得2022“省长杯”卡尔美江苏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高中组总决赛亚军。区老年人体育协会获评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居民生活   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031元,较上年增加1794元,增长5.9%。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32元,较上年增加1884元,增长4.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13元,较上年增加1545元,增长6.9%。按收入构成分,工资性收入19779元,占全部收入的60.1%;转移净收入增长最快,增幅为7.7%。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754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交通通信类增速第一,增长9.9%;食品消费支出比重略有下降,恩格尔系数为30.2%。

社会保障  全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6940人,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6076人。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77万人,基本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98%。

生态环境  开展生态碧水三年行动,淮河入海水道北泓、渔滨河流域整治持续推进,新建污水管网24.6千米,国省考断面优III比例为100%,争取国家“山水工程”专项资金超亿元。开展夏季大气污染攻坚、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等六大行动,完成重点治气工程93个,率先完成全市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淘汰任务,PM2.5浓度32.5微克/立方米、下降10.2%,优良天数比率82.7%。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新增造林572亩,创成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淮阴区

【基本情况】  淮阴区位于淮安市区北部,南濒洪泽湖(高家堰镇洪湖村挡浪堤向南延伸7千米),东到淮高镇盐西电站隔盐河与涟水县保滩街道相邻,北至徐溜镇冯庄村隔六塘河与沭阳县钱集镇相望,西到竹络坝电站隔大运河与泗阳县毗邻。全区陆地面积1034.44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81.83%;水域面积229.66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8.17%。2022年末,有户籍总人口871388人,辖9个镇、4个街道,259个村(社区)。风景名胜有韩侯故里、枚乘故里、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张纯如纪念馆等。年内,淮阴区创成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百强新城区”;淮阴台创园在全国27个台创园考核中获评优秀等级,全省台创园唯一。

【地方经济】  2022年,淮阴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8.33亿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0.98亿元,增长2%;第二产业增加值275.55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301.8亿元,增长3.7%。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2.63:40.21:47.16,调整为12.3:41.86:45.84,二三产比重持续提高。

农业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47.85万亩,比上年增加0.21万亩;油料种植面积3.94万亩,与上年持平;蔬菜种植面积48.42万亩,比上年减少0.24万亩。粮食总产量69.92万吨,比上年增加0.2万吨。其中,夏粮产量29.78万吨,增产0.27万吨;秋粮产量40.13万吨,减产0.08万吨。油料产量0.93万吨,增产0.01万吨。肉类总产量7.29万吨,比上年增长3.9%。其中,猪肉产量4.21万吨,减少0.5%;牛肉产量0.1万吨,与上年持平;羊肉产量0.03万吨,与上年持平;生猪年末存栏31.13万头,比上年增长3.4%;生猪出栏51.52万头,比上年增长2%;禽蛋产量2.54万吨,比上年增长8.1%。水产品产量2.51万吨,比上年增长5%,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2.37万吨,增长15%。木材产量2.5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11.9%。

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225.89亿元,比上年增长6.1%。规上工业实现利润-1.61亿元,比上年下降6.3%。三大主导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6.7%,其中绿色食品产业、新型装备制造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分别比上年增长5.8%、2.8%、36.8%。建筑业完成总产值285.7亿元,外出施工产值78.6亿元。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49.74亿元,可比价比上年增长4%。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23.93亿元,增长2.7%。

服务业  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06亿元,增长4%,占GDP比重46%。承办全市“幸福满淮•安心消费”冬季购物节。富康城铂悦汇购物中心、淮安铂尔曼酒店、淮安高新区全季酒店开业。淮阴电商配送中心开工,入驻电商企业63家,电商网络销售额突破5亿元。规上物流企业有41家,其中3A级以上物流企业10家,占全市三分之一。淮安市综合大市场入选“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创建名单。樱花园景区创成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马头、高家堰缤纷旅游区和清口枢纽三大文化公园建设并联推进,“百里画廊•印象淮阴”品牌底色持续擦亮。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1.5%,其中固定资产项目投资比上年增长29%。按产业划分,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45.1%,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440.4%。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4.7%,其中住宅用房投资比上年增长14.2%。商品房销售面积107.4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7%。

国内贸易和开放型经济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4.91亿元,比上年下降1.1%,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58.35亿元,增长10.9%。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的消费品中,粮油类销售额累计比上年增长38.8%,肉禽蛋类下降20.2%,服装类下降21.8%,化妆品类增长3.2%,日用品类增长65.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53.3%,中西药品类增长22.9%,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8.7%,化工材料及制品类增长21.2%,汽车类增长4.6%。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0.27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出口总额12.38亿元,比上年增长18.2%;进口总额7.89亿元,比上年增长447.6%。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2885.85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9%。其中,一产2510.72万美元、二产6609.96万美元、三产3765.17万美元。

交通运输和邮政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8.89亿元,可比价增幅下降3.6%。辖区公路总里程为1986.51公里,公路密度1.52公里/平方千米。干线里程中,一级路81.78公里、二级公路17.97公里。农路公路里程中,一级公路7.82公里、二级公路266.01公里、三级公路128.1公里、四级公路1484.14公里。全区载货车辆7142辆(挂车1752辆)、货运企业550家、货运船舶126艘。营业性公路客运量258万人次、客运周转量分别为5730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279.7万吨,货运周转量20.5亿吨公里。航道总里程173.02公里,其中三级航道23.89公里、六级航道73.04公里、等外航道72.92公里、专用航道3.17公里。机动车保有量161359辆。邮政业务总量比上年增幅76.71%,总收入比上年增幅67.62%。

旅游业  全年旅游总收入55亿元,增加值25.67亿元,在经济发展中占比3.9%。聚焦乡村旅游品牌,打造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乡村旅游区9个、市级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6个。组织乡村旅游产品参加国家、省级旅游宣传推介会,打造“缤纷四季•乡约淮阴”——乡村旅游文化节品牌,推出淮高镇果蔬采摘节、丁集黄瓜节、“出彩徐溜”等农文旅节庆活动。高家堰文化旅游区入选2021年省“运河百景”名录,丁集薰衣草庄园获批2022年省春季赏花胜地。

财政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9179万元,增长6.2%。税收收入244077万元,下降8.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21345万元,增加6.4%。教育支出118407万元,下降15.8%;卫生健康支出64675万元,下降15.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60248万元,增长18.4%;城乡社区支出77663万元,增长84.8%;节能环保支出10694万元,增长7.6%;科学技术支出20623万元,增长107.1%;农林水支出125937万元,增长20.7%;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6062万元,下降67.6%;财政对社会保障基金补助支出99855万元,增长8.7%。

金融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62.65亿元,比上年增长10.7%;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750.52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80000万元。交通银行入驻区内,区政府与南京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搭建平台促进产业资源与金融资源对接。加强全口径债务管理,严控新增非标融资和高成本融资,完善常态化监测和风险评估预警机制,落实“一企一策”债务风险处置机制,新增经营性债务规模增幅不超过13.2%,压降平台类企业11家。开展高成本经营性债务化解置换,经营性债务成本控制在7.5%以下。加大重点企业债务、非法集资等风险排查化解力度,完善金融风险处置和长效防控机制,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和金融类违法犯罪行为,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

【城乡建设】  2022年,淮阴区实施市政项目8个。长江东西路提升改造、东城污水处理厂二期、淮河东路、晋江路、南昌路和盐河小区管网改造等工程竣工;完成1.06平方公里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开工建设北京东西路提升改造及城市其他道路建设项目,完成24座污水沉井、4.4千米雨污水管网。完成黄河花园12-16地块、幸福新苑、长江路小区等14个改造项目,改造面积29.89万平方米,惠及居民2932户。完成棚改3103套,新增配售共有产权经济适用房23套,发放廉租住房租金补贴65户,共计13.15万元。新增绿化面积119.51公顷,绿化覆盖率41.33%,绿地率39.19%,人均公园绿地14.3平方米,提升改造绿化面积31.34公顷。完成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4个、淮安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6个;申报江苏省传统村落2个。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全年动态新增危房175户,竣工验收157户。投入1000万元完成渔沟临川人家、刘老庄杨庄社区、姜庄社区、南营社区、淮高集玉家园二期管道及泵房建设;完成三树、渔沟、徐溜等10个镇街10080户老旧小区改造;投入1000万元在马头、淮高、古清口等10个镇街工业园区新建消火栓85个,新建取水码头5座,挂牌3座。新建成市级美丽宜居乡村18个。

【社会事业】科学技术 2022年,淮阴区专利授权量1954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28件。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12.15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26亿元。对接知名高校院所、孵化平台,用好人才、平台等资源。新建淮阴师范学院生化楼,打造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主阵地。新引进“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领衔创业团队2个、全职博士8人、高校毕业生1200人,入选市“淮上英才计划”创业人才(团队)2个。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淮安高新区获2022年度江苏省知识产权建设示范园区称号,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通过中国科协考核验收。

教育  全区有学校149所。其中,幼儿园67所(公办园49所、民办园12所、看护点6个),小学44所(完全公办小学35所、教学点9个),初中20所(公办20所),九年制学校9所(公办6所、民办3所),高级中学6所(公办4所、民办2所),完全中学1所,公办特殊学校1所,普通中职学校1所。小学招生7421人,在校生55013人,其中女生 25637人,毕业生10377人。初中招生9187人,在校生27648人,其中女生12981人,毕业生9852人。高中招生6393人,在校生17950人,其中女生8768人,毕业生3872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7843人。有在职在编教师5812人,其中,小学教师2526人,初中教师1833人,中职教师307人,高中教师1076人,幼儿教师35人,特殊教育学校35人。

文化  全区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3个、村级文化综合服务中心258个。有公共图书馆1个,全年图书总藏量13.7万册;电视台1座,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广播电台1座,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城区有线数字电视约2万户,入户率27%;乡镇有线电视用户约3.2万户,入户率约23%。

卫生  全区有医疗机构319个,其中医院10个、卫生院2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卫生监督所1个。有卫生技术人员4583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173人、注册护士2922人。医院和卫生院有床位5498张。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38‰,婴儿死亡率1.97‰,新生儿死亡率0.85‰,产妇住院分娩比例100%。

体育  全区竞技体育在省以上比赛中获奖牌50.5枚,在省锦标赛中获金牌15.5枚、银牌13枚、铜牌22枚。向市以上运动队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70人。有拳击、散打、空手道、乒乓、田径、足球、轮滑、少儿体适能8个运动队,在册运动员593人。

人民生活  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515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38元,比上年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59元,比上年增长4.8%。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29.74%。

社会保障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594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478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7.54万人,增加0.41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782057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94005人);参加失业保险5.057万人,增加0.721万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22.61万人,减少0.83万人。有养老机构30个、床位4004张。255位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14833位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4707位农村居民得到政府五保救济。   

生态环境  全年空气优良率89%,比上年增长5.2%;PM2.5浓度34.2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3%;降尘量完成市下达3.6吨/平方千米目标,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16个国省考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水标准比例93.75%,无劣Ⅴ类水;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村级污水处理达双60%标准(即每个行政村60%的自然村完成治理,每个自然村60%的农户完成治理);城区污水处理率96.2%;林木覆盖率23.93%,城市绿化覆盖率41.33%。

洪泽区

【基本情况】  洪泽区位于淮安市南部,地处淮河下游,洪泽湖东畔。全区面积1273平方公里。2022年末,有户籍人口35.22万人,常住人口28.32万人,辖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6个镇、3个街道、121个村(社区)。主导产业有纺织、电子、化工、机械制造等。风景名胜有洪泽湖大堤、洪泽湖古堰景区、白马湖生态旅游景区、三河闸水利风景区、老子山温泉旅游度假区、江淮大学旧址、新四军骑兵团广场、中国传统村落龟山村等。年内,洪泽区获评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整建制推进县(区),成为全省首家开发水稻碳减排交易县(区),“蒋坝螺蛳”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地方经济】 2022年,洪泽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2.11亿元,比上年增长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8.05 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72.45亿元,增长5.9%,其中工业增加值148.34亿元,增长5.5%;第三产业增加值191.61亿元,增长2.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5236元,增长4.9%。三次产业增加值为 11.7:41.8:46.5,二、三产业增加值GDP的比重为88.3%,较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农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83.53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农业45.46亿元、增长6.2%,林业4.49 亿元、增长5.2%,牧业10.8 亿元、增长3.7%,渔业18.24 亿元、增长4.2%。粮食种植面积95.83 万亩,比上年增长0.02%,总产量49.13 万吨,增长0.4%。其中,小麦种植面积46.61万亩,总产量18.75万吨;水稻种植面积48.18 万亩,总产量为30.12万吨;油料种植面积0.66万亩,总产量0.17万吨。新增林地面积909.04亩、增长0.08%。生猪饲养量17.01万头、增长3%;家禽饲养量1377.05万只、增长13.8%。水产品产量5.24 万吨、增长 6.7%。

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86.4 亿元,比上年增长10.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0 亿元,比上年增长5.5%。机械装备、纺织产业、电子信息、食品产业四大主导产业企业累计实现产值123.7亿元,比上年增长2%,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43.2%。全年用电量22.03 亿千瓦时,增长14%,其中工业用电量15.72 亿千瓦时、增长13.4%。具有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88.3亿元,比上年增长6.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 368.21 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 1.6%。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8.23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项目投资118.14亿元,比上年增长25%;房地产投资10.09亿元,比上年下降12.3%。第一产业完成投资9.73亿元,比上年增长120.6%;第二产业完成投资 70.85亿元,比上年增长42.3%;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7.56 亿元,比上年增长69.3%。三大产业占项目投资比例为8.2:60:31.8。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35.18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0.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5.03 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6%;商品房销售额20.53亿元,比上年下降10.5%,其中住宅销售额16.47亿元,比上年增长 0.12%。

国内贸易和开放型经济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78亿元,减少1.7%。批发业销售额累计191亿元,比上年增长8.4%;零售业销售额累计122亿元,比上年增长2.8%;住宿业营业额累计5.5亿元, 比上年增长3.9%;餐饮业营业额31.7亿元,比上年增长1.3%。新签外资项目20个,比上年减少1个;协议注册外资6.11亿美元,增长16.5%;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06亿美元,增长46.2%。进出口总额5.05亿美元,增长26.3%,其中出口总额4.43亿美元,增长30.7%。

【社会事业】科学技术  2022年,洪泽区实施“1123”工程(即围绕高质量考核一个中心,贯穿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一条主线,深化部门联动、过堂通报两项推进机制,重点抓好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生态构建三个方面工作),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有序开展。“洪泽区互联网特色农业星创天地”“洪泽食品产业星创天地”通过国家级星创天地评估,获批数位居全市第一。新源太阳能外国专家工作室获评全市唯一优秀省级外国专家工作室。“大尺寸碳化硅单晶”项目在“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新材料组中获得全省第五名。启动高新技术企业“选苗培优”行动,按照“招引落户+培育孵化+引导壮大”模式,构筑企业成长梯队,“一企一档”建立培育台账,“一对一”开展高企预评审。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2家、市级创新型领军企业11家。组织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57家,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1家。新增“两站三中心”20家,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获批市级重点实验室1家。

教育  全区有幼儿园24所、小学12所、初中4所、九年制学校5所、普通高中2所、中等专业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有在校生36309人,其中在园幼儿6129人、小学生15726人、初中生7725人、普通高中生5527人、中等专业学生1084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118人。有教职工4133人,其中幼儿园教职工950人、小学教职工1595人、初中教职工932人、高中教职工527人、中等专业学校教职工129人。全区小学、中学入学率和巩固率均分别为100%、98.7%。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52.91% 、及格率97.8% 。6-14周岁残疾儿童159人(肢体残疾20人、其它残疾139人),在籍学生118人,在普通义务教育学校随班就读41人,入学率100%。印发《淮安市洪泽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教育质量提升行动。

文化   全年建设乡镇书房9个,推进少儿图书馆建设。以打造“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为契机,推动洪泽湖博物馆、中国印博物馆、数字资源体验馆、文化馆等提档升级,优化展陈设施和服务水平。开展文物违法违规拓印排查整治行动,实现不可移动文物巡查全覆盖。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全年出动执法人员1200人次,检查场所260余家次。常态化开动流动文化舞台车、图书车、放映车,开展送戏下乡44场、送图书下乡18场、送电影下乡1472场。组织引导各镇(街道)、各单位举办群众性公益性演出活动。举办“祝福2022·第十一届洪泽湖古堰水釜城新春嘉年华”摄影展、“筑梦新时代  翰墨颂党恩”书法绘画展等群众文化展览活动。湖光潋滟艺术团、夕阳红艺术团、天湖戏剧艺术团入选省千支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原创音乐作品《渔鼓情歌》获“喜迎二十大 逐梦向未来”淮安市优秀主题演唱作品征集评选一等奖,《欢乐渔鼓》入选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献礼党的二十大作品展,《童心渔鼓》获第八届江苏省少儿才艺大赛特等奖。

卫生  全区有医疗卫生机构158个,其中二级甲等医院2所、二级妇幼保健机构1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个、卫生监督机构1个、镇(中心)卫生院9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推进胸痛中心、标准版国家级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等创建工作。推动区域医共体建设,向基层下沉和延伸区级优质医疗资源,2家卫生院达到服务能力“推荐标准”,9家卫生院达到“基本标准”。建成省级基层特色科室1家、市级基层特色科室1家。建成省级甲级村卫生室4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创成省级卫生村18个、省级卫生镇复审1个(三河镇)。

体育   全区有各类体育社团31个,其中民办非企业社团5个。新增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91人、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0人、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6人。举办科学健身大讲堂9场、体育项目培训9场、体育赛事活动90场,累计超过10万人次参与。新建体育公园1个,新增健身步道10.5公里,更换健身路径69套。新增体育场地面积15万平方米,全区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13.25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97平方米。在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武术套路比赛中,获1枚金牌、1枚银牌、2枚铜牌。

居民生活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153元,比上年增长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151元,比上年增长5.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03元,比上年增长6.7%。人口出生率 2.82‰,比上年减少1.33‰ ;死亡率7.4‰,上升3.06 ‰。人口自然增长率-2.81‰。

社会保障  全区企业养老保险参保5.4万人,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1607人,征收保险费15396.2万元,征收职业年金7698.1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6.45万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到208元/月;为958人次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749万元;为997家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补贴1007万元,惠及企业职工2.3万人。有工伤保险参保6.2万人,参保单位3642家;受理工伤认定358件,征收工伤保险费2061.69 万元,发放伤残津贴、护理费和供养亲属抚恤金232.62万元。开展“洪雁回归”专项行动,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新增城镇就业4600人。开展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帮扶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做到应救尽救、应帮尽帮。推进社会保险“全民参保计划”,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实现“十一连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4万人,财政补助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640元。畅通异地就医结算渠道,东双沟镇医保服务站创成省级示范点。

生态环境  全区PM2.5年均浓度为32.4微克/立方米,优良率82.2%,均排名全市8个县区中名列第4。10个国省考断面年均值均达到考核要求,优Ⅲ比例90%,水源地水质100%达标,无劣V类水体。强化土壤环境保护治理,土壤环境符合国家标准。涉农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36.45%,完成市级34%的考核任务。声环境质量处于较好水平,功能区噪声、区域环境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均符合国家标准。放射源排查率100%,辐射隐患整改完成率100%,全面消除辐射风险隐患。推行“危险废物全生命周期监控系统”“固体废物综合管理系统”运用,实现固危废产生、转移和贮存信息化监管,管理水平大幅提高,固废安全风险有效降低。年内,洪泽区被评为全省首家开发水稻碳减排交易县(区)。

涟水县

【基本情况】  涟水县地处江苏省北部,淮河下游,东与盐城市阜宁、滨海、响水三县为邻,西与淮安市淮阴区、宿迁市沭阳县接壤,南与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淮安区隔古淮河相望,北与连云港市灌南县毗连。全县面积1678平方千米。2022年末,有户籍人口109.07万人,辖12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372个村(社区)。主导产业集群有绿色食品、新一代电子信息(PCB电子元器件)、智能装备及新能源、纤维新材料。风景名胜有五岛湖风景区、今世缘旅游景区、能仁寺、妙通塔、月塔等。

【地方经济】 2022年,涟水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0.37亿元,首次突破700亿大关,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33亿元,比上年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314.15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307.89亿元,增长1.9%。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由上年的11.4:42.9:45.7转变为11.2:44.8:44。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上升至全国第108名、进位24名。

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6.2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5.2%。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2.88亿元,比上年增长5.1%。粮食总产量97万吨,比上年增加1747吨,亩产量456.9公斤,增加0.2公斤。油料总产量2.90万吨,增加145吨,亩产量238.27公斤,与上年持平。蔬菜总产量111.80万吨,增加6.34万吨。生猪出栏51.50万头,比上年0.74万头,增长1.5%;家禽出栏1251.67万只,增加162.42万只,增长14.9%。生产禽蛋2.21万吨,增长27.4%。水产品放养面积4.37万亩,比上年增加0.35万亩,总产量2.82万吨,增长21.2%。年内,入选省级耕地保护激励单位。

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464.4亿元,比上年增长14.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应税开票销售327.88亿元,增长10.7%;工业入库税金22.5亿元,增长3.6%;全部工业用电量12.97亿千瓦时,增长2.1%。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1户,规模企业总数达到263户。产值超亿元企业91户,比上年增加9户;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65户,入库税金超千万元企业15户。建筑业总产值292.03亿元,比上年增长8.1%;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0.76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商品房销售面积148.67万平方米。

服务业  全年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38户,年末规上服务业企业141户。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2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51.98亿元,增长30.2%。住宿与餐饮1764家(含个体工商户),规模以上住宿与餐饮企业73家。投入100万元,在城区农资批售相对集中的安东北路原生产资料公司、种子公司地块,整合生产资料公司营业大楼资产,建设涟水县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建设11个邮件快件共同配送中心。创成省级电子商务示范镇2个(陈师街道、高沟镇)、省级电子商务示范村7个、省级乡镇特色产业园(街)区2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1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1个、省级数字商务企业1个、省级工业电子商务发展示范企业2个。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实施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423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246.89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完成工业投资167.48亿元,增长45.1%。其中,第一产业投资8.07亿元,第二产业投资167.48亿元,第三产业投资71.41亿元,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3.2:67.8:29。民间投资占投资总额比84.1%;高技术产业投资比重为15%。

国内贸易和开放型经济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4.45亿元。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及大个体销售收入291.17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限额以上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和餐饮业比上年分别增长15.3%、19%、1.4%和15.1%。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6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9%。完成进出口总额4.58亿美元,增长23%,其中出口4.09亿美元,增长29%。

交通运输和邮政   全县拥有高速公路2条、国道1条、省道6条、县道27条,农村公路通车里程1910.35公里。清水路大桥成功合龙,新改建道路27.3公里。全县通航航道9条,其中干线3条。航道通航里程170.90公里,其中干线88.75公里。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2.29亿元。

旅游业  承办淮安市研学旅行基地联盟成立仪式,3个研学基地和4门研学课程成为全市精品研学基地和课程。苏北“小延安”景区创成国家AAA级景区。今世缘旅游景区通过国家AAAA级景区评定性复核。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文旅资源19个,其中五级文旅资源2个、四级文旅资源3个、三级文旅资源14个。有大型旅游宾馆及酒店4家、旅行社16家。有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个、国家AAAA级景区2个、国家水利风景区1个、国家AAA级景区1个、淮安市乡村旅游示范基地2个、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开通4条旅游直通车、4条旅游专线、5条乡村旅游公交,新建22处生态停车场,为县内外游客提供多元化旅游交通体验。建成全域旅游集散中心、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和8个咨询服务点、13个景区游客接待中心,形成三级咨询导览体系,设置形象标识、交通标识牌、全域全景牌120余处。获评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财  政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00.05亿元,增长13.5%。 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02亿元,增长18.2% ;税收收入20.84亿元,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69.4%。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4.7%和155.7%。财政支出100.05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8.99亿元,增长6.4%,其中科技、农林水、教育支出分别增长54.9%、28.2%和10.5%。

金  融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625.26亿元,增长16.6%。其中,住户存款余额 392.49 亿元,定期存款余额164.15 亿元,活期存款余额 127.7 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515.37亿元,增长14.2%。中长期贷款余额316.62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 148.75 亿元。

【城乡建设】  2022年,涟水县实施20个交通建设项目,总投资9.4亿元,年度投资3.9亿元。重点项目清水路盐河大桥主桥合龙,长深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征地搬迁完成。完成327省道大修工程,完成农路提档升级工程19千米、危桥改造11座;完成安全生命防护工程815.3千米。建成淮安市首个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旅游化改造城区公厕22座,新建公厕6座,改造老旧公厕1座。完成县实小垃圾中转站及谷嘴中转站建设、6座中转站设备采购工作。新建西张河、公兴河自然湿地保护小区2个,主城区五岛湖创成省级幸福河湖。 完成9个老旧小区、1246套棚户区改造,新改建排水管网16公里。完成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行政村房屋163114户,完成老旧农房改善3158 户,新增省级绿美村庄8个(保滩街道周集村、十堡村,成集镇杰勋村,红窑镇苗戴村,五港镇港北村,高沟镇张圩村、盐店村,南集镇南营村)、省级特色田园乡村3个(高沟镇大胡社区、五港镇前营社区、岔庙镇洪滨社区)。创成国家芦笋设施栽培标准化示范区,获评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综合考评优秀等次、省级耕地保护激励县,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综合排名第一等次。

【社会事业】科学技术  2022年,涟水县实现专利授权1305件,新增注册商标企业486户,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93家;新获批省级科技副总5人、省产学研合作项目7个。推进“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获批省级星级上云企业17户,建成5G基站560个。获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综合考评优秀等次;创成省级知识产权建设示范县;涟水经济开发区获评省级知识产权建设示范区;创成国家芦笋设施栽培标准化示范区;江苏今世缘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获省长质量奖、江苏制造突出贡献奖。

教育  全县拥有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所、普通中学45所、小学57所;在校学生分别为1.06万人、5.48万人和6.57万人。年末拥有幼儿园77所,在园幼儿6.52万人。拥有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任教师494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5203人、普通小学专任教师4425人。在全市率先实现学校食堂食材统一配送,全市知名品牌新星幼儿园在涟水县开园招生。投资7亿元建成使用红日小学等8个教育基建项目。新增市学科带头人35人,获评市优秀教师96人。涟水中等专业学校获评省级优秀中职学校。

文化  涟水县图书馆、文化馆入选全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名单,县图书馆有藏书12.77万种,共计28.50万册。《村里来了花喜鹊》《芝麻官钻笆斗》等作品获得市级及以上表彰15项,其中国家级表彰4项、省级表彰9项、市级表彰2项。县淮剧团获全国文旅系统先进集体。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五岛湖创成省级幸福河湖。县淮剧团获评全国文旅系统先进集体。淮戏《芝麻官钻笆斗》获首届全国小戏小品优秀作品展演优秀剧目奖。

卫生  县人民医院晋升全市县区唯一三级乙等综合医院。高沟中心卫生院进入“中国乡镇卫生院100强”、苏北唯一。国家级“心肺复苏中心”落户涟水县人民医院。完成6个急救点建设。累计建成乡贤名医工作室20个、中医馆16个。年末拥有卫生机构数472个,其中医院10个、卫生院1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妇幼保健院1个。卫生机构年末拥有床位4816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11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104人、注册护士2297人。

体育  新建体育公园2个,拥有各类运动员166人,其中自行车运动员37人、羽毛球运动员8人、武术运动员14人、田径运动员12人、跆拳道运动员41人、少儿体适能运动员44人、乒乓球运动员10人。举办各类比赛105次,参加市以上比赛202人次。获得省级奖牌13枚,其中金牌5枚、银牌3枚、铜牌5枚。为市级以上输送运动员10名。

居民生活  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45元,比上年增加1674元、增长5.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273元,比上年增加1753元、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48元,比上年增加1429元、增长7%。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8116元,比上年增加898元、增长5.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2677元,比上年增加800元、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461元,比上年增加903元、增长7.2%。

社会保障  全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2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7.58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5.18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障覆盖率99.7%。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1.09万人。九类困难人员免费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1.51万人。全年发放困难群众保障资金2.4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96万人次、2742万元。

生态环境  全年空气优良天数302天、比率达82.7%,PM2.5年均浓度32微克/立方米,实现“双达标”。6条国省考断面水质均值全部达标,优Ⅲ比例83.3%,古淮河幸福大桥断面连续两年达到Ⅱ类水标准。完成成片造林967公顷,比上年增加567公顷;完成路旁、沟旁、渠旁、宅旁“四旁”植树(含珍贵树种栽植)100万株,全县林木覆盖率24.24%。新增省级绿美村庄8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3个。

金 湖 县

【基本情况】  金湖县位于江苏省中西部,淮河下游。全县面积1394平方千米。2022年末,有户籍人口33.57万人,常住人口28.77万人,辖5个镇、3个街道、144个村(社区)。主导产业有高端装备、新材料、大健康等。风景名胜有金湖荷花荡、水上森林公园、尧想国文旅区、水漾年华、白马湖生态渔村、三河湾水利风景区、柳树湾湿地公园等。年内,金湖县获批国家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入选新一轮国家制种大县,蝉联“绿色发展”“投资潜力”“科技创新”三个全国百强县。

【地方经济】  2022年,金湖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1.51亿元,高于全市平均增幅0.9个百分点,全市排名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95亿元,比上年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174.62亿元,增长6%;第三产业增加值183.94亿元,增长2.9%。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9:42.4:44.7,二三产业占GDP比重87.1%,与上年基本持平。人均GDP突破14万元大关,达142811元。新增私营企业1150家,新发展个体工商户2540户,拥有私营企业10118家、个体工商户22553家。新增规模企业114家,其中工业53家、贸易32家、服务业18家、建筑业5家、房地产6家。全县规模企业633家,其中工业357家、贸易138家、服务业68家、建筑业43家和房地产27家。人口出生率3.72‰,人口死亡率9.42‰,人口自然增长率-5.7‰。

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1.54亿元、增加值55.7亿元,分别增长6.3%、6.2%。粮食播种面积113.64万亩,比上年增加0.13万亩,增长0.1%。粮食总产量57.33万吨,比上年增长0.3%。其中,夏粮总产量21.27万吨,增长0.1%;秋粮总产量36.06万吨,比上年持平略减。蔬菜总产量25.63万吨,增长4.9%。生猪出栏16.92万头、增长18.4%;家禽出栏291.45万只、增长0.5%,猪牛羊禽肉产量1.85万吨、增长10.1%。全年水产品总产量5.69万吨,增长2.6%。新建高标准农田6.52万亩。入选新一轮国家制种大县,获中央财政奖补资金1.5亿元。新发展高效设施农业3185亩,有绿色蔬菜保供基地4568亩,建成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6个。生态化改造养殖池塘5500亩,新增稻(藕)虾综合种养示范基地1个。塔集镇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

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450.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52.4%,较上年提高14.5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153.97亿元,可比价增长6.1%。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5.2%,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实现应税开票486.24亿元,增长16.1%。工业用电量12.18亿千瓦时,增长11.9%。建筑业增加值20.7亿元,增长5.7%。在库42家总专业承包企业完成建筑业产值123.49亿元,增长7.2%。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77.42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工业投资142.96亿元、增长28%。高技术占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7.2%,民间投资占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重88.8%。全县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比上年增长25.2%。通过市认定签约项目146个、开工项目73个、竣工项目51个,其中,10亿元以上开工项目比上年翻近一番,南高齿项目成为全市重特大项目招引建设工作成果的典型。

国内贸易和开放型经济  全年实现贸易总额326.44亿元,比上年增长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42亿元,下降1%。其中全县批发业实现销售额157.65亿元,增长9.6%;零售业实现销售额136.92亿元,增长4.8%,批发和零售业占贸易总额的90.2%。住宿餐饮业累计实现营业额31.87亿元,增长1.4%,占贸易总额的9.8%。全年进出口总额6.03亿美元,下降3.4%。其中,出口总额5.84亿美元,下降5.4%;进口总额0.19亿美元,增长171.9%。注册到账外资1.2亿美元,下降13.5%。

交通运输和邮政   全县有营运客车371辆,其中,城市公交车60辆,城乡公交车83辆,镇村公交34辆,城区出租车147辆,长途客运班车47辆、2272客位。完成旅客运输量21万人次。年内,公路客运量21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2万人千米。宁淮铁路金湖段开工建设。331省道改扩建工程完成总工程量的40%以上,宝应湖大桥主体竣工。推进盐蚌高速金湖段、金天仪高速金湖段工程前期工作。实施金宝航线金湖段航道整治工程,加快石港船闸升级改造。争创国家级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电子商务与邮政快递协同发展示范区。邮政电信业务快速发展。全县邮政业务网点25个,全年邮政业务收入0.79亿元。固定电话用户1.9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1.42万户、互联网用户14.52万户。

旅游业  举办首届江苏省荷产业高层论坛暨第22届中国•金湖荷花节。实施白马湖南片区景观提升工程,湖畔旺屯入选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荷花荡景区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水漾年华获批全国五星级休闲农业精品企业。尧想国文旅区创成国家4A级景区,水上森林公园景区创成省级水利风景区。

财政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4.88亿元,增长5%,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28亿元,增长7.8%。税收占比80.7%。

金融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29.84亿元,比上年增长22.3%,比年初新增78.39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415.77亿元,增长25.5%,比年初新增84.42亿元。制造业贷款余额占比14.5%,全市第一。

【城乡建设】 2022年,金湖县实施市政城建项目53个,其中竣工52个、跨年度项目1个。完成顺河路、交通路、便民巷等16个背街后巷的提升改造,打通群众回家的“最后一公里”;完成平安路、金荷路等5条道路人行道改造以及龙港小区、县烟草公司路口改造,神华大道、衡阳路等主要道路布设隔离护栏,优化市民出行;完成衡阳路雨水工程、建设东路雨污水工程,降低城区内涝风险。改造升级城区停车场22个、停车位2668个。对城区公园、游园、广场、主干道等重要节点进行绿化、美化、亮化提升改造,总投资4233万元,提升城区园林绿化品质。城区建成区道路面积达347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338.11公顷,绿化覆盖率43.4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1.6平方米。建设县城和乡镇等污水处理厂13座。争取老旧小区改造督查激励资金1345万元,争取美丽宜居城区建设和农房改善等资金1744万元。实施重大民生工程,投入5100万元,改造县造纸厂家属区、人保财险宿舍楼等36个小区共计75栋楼,涉及居民1555户,总建筑面积17.77万平方米。推进老城区建设,新建城市绿色小客厅3个;完成绿化整治工程8项,新增绿地面积37.43公顷,绿地率40.2%;改造尧帝公园、人民公园、科技公园等3个公园停车场,对金泽园、宪法公园、城东湿地公园等公园的景观灯、园路钢木结构件油漆出新,基础设施品位改造提升。加快城东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政、园林、亮化等配套工程,提升城东新区宜居品位。完成文明路绿化工程(大兴路—平安路)、高宝路绿化工程。巡查维修城区道路的完好及排水畅通,维修道路3348.95平方米,维修大理石人行道2554.42平方米、面包砖人行道2932.94平方米、,路缘石3660.6米;清理城区大小雨水窨井,清理大井21087个、小井20018个;提升、更换破损、缺失井盖1507套。启动城区控源截污优化提升项目,城区排水管网检测、三里桥河水质净化站项目及城区排水专项规划完成。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和示范创建活动,125个行政村(居)、21个驻金湖农场大队督查全覆盖,金南镇幸福湾社区被命名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2022年,金湖县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有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31家,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2个、高层次人才40名。在苏州市建设金湖离岸孵化器,创建省“科创飞地”1个。支持中重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创建省院士工作站,建成省级企业研发中心4家。新增专利授权800件以上。

教育  全县有各类学校(幼儿园)58所,其中,幼儿园29所,小学19所,初中6所,普通高中2所,职业中专、特殊教育学校各1所。有在校学生3.2万人,其中学前幼儿6540人、小学学生14421人、初中学生5758人、高中学生3685人、中职学校学生1103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76人。有教师3152人,在编教师2682人,其中在编幼儿教师189人、小学教师1202人、普通初中教师581人、普通高中教师436人、中职学校教师185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18人、县教师发展中心教师71人。推进教育领域“双减一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实现全覆盖,吴运铎实验学校小学部完成“民转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省级监测全市领先,金湖中学、金湖二中获市普通高中综合考评“优秀单位”。金湖中专教学楼、育才幼儿园投入使用。

文化  全县建成看看书吧3个、阅读新空间7个、淮安书房8个。县智慧广电乡村平台获评省智慧广电示范项目。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入选省网络文明素养实践教育基地。县档案馆获评省示范档案馆。

卫生  县人民医院建设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县中医院发热门诊楼启动建设。全县有卫生机构13个,其中综合医院2个、卫生院5个、社区服务中心3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卫生监督所1个。全县卫生机构床位数1456张,卫生技术人员1846人,其中执业医师592人、助理医师85人、注册护士827人。新建核酸检测基地1个,核酸检测能力单管每日4.6万管,储备方舱医院1座。组织防控技能培训10场,开展应急处置演练5次。推进新冠病毒疫苗自愿接种,累计接种72.05万剂次。

体育  投入近50万元,将人民公园改建成体育公园,并添置体育器材,划分功能区域。承办全国蹦床青少年锦标赛,建成县蹦床训练馆、体验馆。县女子手球队参加省第二十届运动会,获金牌6枚。

居民生活  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538.8元,增长5.8%;其中,工资性收入23948.5元,增长5.5%;经营净收入5864.3元,增长4.5%;财产净收入1826.7元,增长0.5%;转移净收入4899.3元,增长1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600.9元,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89.4元,比上年增长7.3%,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1:1,与上年持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56.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65.1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395元,比上年增长4%,恩格尔系数为29.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895元,比上年增长6%,恩格尔系数31.2%。

社会保障  全县社保综合覆盖率98.6%。发放富民创业担保贷款9086.5万元。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最低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640元,基本医保覆盖率97.7%。发展职工医疗互助保障1.39万人。城乡特困供养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1660元、1020元。发放特殊群体各类救助金6162万元。孤独症儿童基本康复服务实现全覆盖。

生态环境  全县空气优良天数293天,PM2.5平均浓度30.9微克/立方米。建立城区河道轮浚机制,实施常态化保洁,加快推进城区控源截污工程,新建水质净化站、污水调蓄池等,清理疏通雨污管网15公里。新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352个,建成生态河道19条、幸福河湖11条。完成重点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49个,出让地块实现应查尽查。戴楼街道创成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街道。

公共安全  开展“夏安行动”,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实现“双下降”,公众安全感测评2项指标全省第一。城市大脑联动指挥中心建成投用。法治建设满意度92.9%,获评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在全市率先完成国家和省交办信访突出问题化解任务,获评省信访工作示范县。省双拥模范县实现八连冠。

盱眙县

【基本情况】盱眙县位于淮河下游,洪泽湖南岸,江苏省中部。全县总面积2497平方千米。2022年末,有户籍人口78.59万,辖10个镇、3个街道、154个村(社区)。主导产业有龙虾、轴承、电器、凹土加工产业等。风景名胜有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明祖陵、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古泗州城遗址、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等。

【地方经济】2022年,盱眙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5.08亿元,比上年增长3.8%,增速位列全市第六。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1.87亿元,比上年增长5.3%,增速位列全市第二;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03.14亿元,比上年增长5.5%,增速位列全市第六;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0.07亿元,比上年增长2.1%,增速位列全市第六。

农业 全年粮食总产量104.85万吨,全省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推进会在盱眙县召开,盱眙龙虾节获评江苏十佳丰收节庆。特色农机化率67.18%,获批省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典型基地、省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76%,全国“三品一标”现场会在盱眙县举行,获批中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全国畜牧业优秀生产监测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盱眙“龙虾米”蝉联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优质渔米金奖,盱眙龙虾入选农业部2022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品牌价值连续第7年获得全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水产类第1名,并获得首届江苏品牌农产品营销促销大赛金奖,小龙虾产业获批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盱眙县获批省级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

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184.39亿元,比上年增长 5.7%。修订出台《扶持先进制造业发展实施办法》,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实现规上工业应税开票240亿元。强化企业梯队培育,新增工业列统企业42家,实施智改数转企业126家,获评省星级上云企业21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3家。江苏宇特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入选省专精特新企业名单,新增数量超历史总和。江苏伟复能源有限公司、江苏爱美塑业有限公司入选第七批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名单,盱眙天生服装有限公司创成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开展低效闲置企业清理,盘活闲置土地2738亩、厂房57.3万平方米,工业企业质效进一步提升。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8.81 亿元,增长3.8%。全县拥有一级资质建筑业企业 3 个、二级资质建筑业企业3个,房屋建筑新开工面积151.45万平方米,增长83.6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87.88 万平方米,增长37.4%。

服务业 实施现代服务业“331”工程,推进26个市级服务业特色产业项目建设,金陵天泉湖养生养老社区翡翠园二期等3个项目纳入省级服务业重点项目。持续挖掘消费潜力,举办“苏新消费冬季购物节”等促消费活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4亿元,比上年增长4.4%。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超10亿元,全球龙虾交易中心获批省县域电商产业集聚区。

固定资产投资 全县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5.5%,位列全市第七。其中,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5.1%,位列全市第七;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33.2%,位列全市第八。

国内贸易和开放型经济 组织企业参加第132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即广交会)、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活动,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全年实现注册外资到账7200万美元,货物贸易总额14.43亿元。融入南京都市圈发展,举办融入南京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论坛,与江北新区签署区域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新能源动力系统等20个项目落户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盱眙县成为省委省政府深化南北结对帮扶合作重点县之一。发挥龙虾节纽带作用,成立驻德侨务工作联络站,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交通运输和邮政 年内,肖嘴汽渡通航;马坝至天长市铜城省级毗邻公交开通。实现镇级农村物流站和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覆盖率100%;完成编制盱眙县省级农村物流达标县创建实施方案,完成3条农村物流交邮融合示范线路创建。完成公路客运量174.801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7.28%;客运周转量2.89亿人公里,比上年下降27.88%;水路货物运输量287.32万吨,比上年下降11.62%;货运周转量45725.8万吨公里,比上年下降1.87%。建制村直接通邮率和县以上党报当日见报率保持100%,营业服务达标率100%,投递频次和深度达标率100%,普服邮件全程时限全面达标,机要通信实现质量达标。协同开展“速银通”开发、原客户叠加业务、开展“融资E”业务,发放贷款1318万元,完成率101.38%。邮政渠道助力农产品返城,龙虾香米、螃蟹上架“邮乐购”电商平台销售,实现农产品交易额410万元,农产品寄递收入314.55万元。

旅游业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建成运营新四军文化园,加快建设大云山汉王陵遗址公园、10394件(套)文物安全回归。大运河百里画廊盱眙段加快建设,整体进度走在全市前列。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新四军军部纪念馆、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通过国家AAAA级景区复核,铁山寺峡谷漂流等项目组成的“夏日淮安·博采气息”之旅入选省夏季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雨山茶场创成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盱眙县被评为省级文旅消费示范单位。

财政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47亿元,全市第六,同口径增长8.1%,创近年来最佳成绩。推进财政电子票据改革,探索用“数字化”改革支撑“便民化”服务的新思路、新方法。完善优化财政非税收入管理系统,实现电子缴款书全流程电子化管理,构建全程无纸化、渠道多元化和入账电子化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体系,于2022年2月正式上线试运行。深化预算管理改革,落实全省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要求,将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分析全过程全面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全县183家部门预算单位实现编制和执行全覆盖。

金融  全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32.11亿元,比上年增长7.7%,增速位列四县区第三。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84.3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增速位列四县区第四。

【城乡建设】 推进县城城镇化示范县建设,加快城市更新,全面完成滨河休闲廊道、金源南路提升、城北片区基础设施配套等工程。加快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8个,教师新村建成省级宜居示范居住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在全市率先启动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规划设计,打造具有盱眙特色的田园乡村样板,培育省级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镇1个、示范村14个,明祖陵村王庄、朱周获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马坝镇获全省乡村振兴先进集体。完善城乡路网,虎泵路等3条城区道路全面开工建设,创建“美丽农村路”45公里,改造农村危桥13座,淮河大桥全线通车。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新建自来水主管网65.5公里,第二水厂一期扩建工程正式投运,城区日供水能力达到17.5万吨。推动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完成都梁天宸等20个小区雨污管网改造,城东大沟等13条城区黑臭水体得到有效治理。实施停车便利化工程,新建公共停车场9个,新增城区停车位9700余个。完善垃圾分类处置体系,建筑垃圾处理厂试运营,创成省垃圾分类达标小区15个。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城市长效综合管理,文明城市创建综合排名进入全省前十行列。

【社会事业】科学技术 加大科技创新服务和投入力度,新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59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7.3亿元,比上年增长25%;技术合同成交额17亿元,比上年增长70%。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达到100家。深化产才融合,持续实施“创业·盱眙”行动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6个,申报省产学研合作项目8项。

教育 全年教育投入超10亿元,开工建设盱眙县二中开发区分校,泽兰路幼儿园等5所新建改建学校投入使用,缓解城区“入学难、大班额”问题。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合格率100%。加快盱眙中学振兴步伐,高考本科达线人数比上年净增441人。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在全市率先完成“民转公”任务。在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区域整体推进项目县终期评估中获优秀格次,学前教育评价体系获批省2022年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盱眙县橄榄球队参加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取得超历史成绩。

文化 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建成开放江淮剧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实现乡村全覆盖,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被表彰为全国“基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先进集体”,全市唯一。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举办第十二届江苏农民读书节暨淮安周恩来读书节启动仪式,通过省书香城市建设示范县验收。

卫生 深化综合医改,加快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维桥、鲍集等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主体竣工,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更加健全。推进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基层卫生院实现三级标准化中医馆全覆盖。优质服务基层行基层机构达到国家推荐标准覆盖率,8家基层医疗机构达到推荐标准。盱眙县人民医院获“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在国家检测指标三级综合医院中等级上升到B+,获批省级科研项目3项,确认市级临床重点专科3个。盱眙县中医院获省级科研课题2项,确认市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1个,申报淮安市山阳名医——陶春祥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通过验收。旧铺卫生院被确认为省社区医院。

体育 加快体育设施建设,民生实事工程如期完成。完成古桑贤亮体育公园、宁淮产业园多功能运动场、10公里健身步道建设,更新90套全民健身路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4平方米。全年举办健身讲堂13场、体育培训13场、健身活动130余场次,受益群众15000人次。

居民生活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实施“精网微格4.0”创建工程,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做好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和妇女儿童权益保障问题专项排查整治,严厉打击养老诈骗和电信网络诈骗,推进“智慧版”技防城建设,群众安全感进一步提升。推进政府性债务化解,政府债务率、平台债务率、债务综合成本均保持全市较低水平。开展“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年”行动,信访总量、越级访量不断减少,信访突出问题化解稳定率位居全市前列。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大灶”,深入排查整治各类安全隐患,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保持“双下降”。

社会保障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全年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1359.25万元,惠及企业1511家、员工超3万人。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发放富民创业贷1.18亿元、惠及群众697人,全年新增市场主体7748个,新增城镇就业5600余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累计投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赔付防贫保险、补充医疗救助近亿元,官滩镇古河社区入选省“共同富裕百村实践”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推进社保扩面,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率上升1.2个百分点。提高保障标准,累计向城乡低保对象、困难残疾人员等弱势群体发放帮扶资金3.17亿元、惠及5.2万余人。

生态环境 开展绿化造林,城市绿化率41.69%,林木覆盖率27.04%,天泉湖镇陡山村、黄花塘镇芦沟社区获批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社区)。空气优良率84.1%,空气质量稳居全市前列,连续第三年被评为“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落实河湖长制要求,开展水环境治理,完成36条生态河道和14条幸福河湖建设,全县10个国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推进“净土工程”,完成68个宕口复绿整治,土壤环境质量安全可控。加快“国家山水工程”盱眙项目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